作者:張愛
“與病毒共存理論”是否適用于中國,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目前國內的疫情的零星散發,四大一線城市自2022開年以來,無一幸免。
深圳從1月開始,商場平均客流量環比大降66%,直至五一期間才恢復到81%;3月28號上海封控之前,商均客流只有上年同期的20%-30%,4月直接“靜默”;北京三月中旬商均客流也開始下降,4月25日管控升級后客流下降了35%,五一期間降幅甚至達到55%;而沒有出現嚴重疫情的成都、武漢、南京等城市,商場平均客流量皆同比下降30%以上。
從客觀現實出發,商業市場所面臨形勢十分嚴峻,而隨著復工復產的啟動,零售商業又該如何突圍?
結合5月12日結束的睿和公開課第24講“復工復產如何按下加速鍵—零售商業專場”,睿和智庫嘗試梳理出在后疫情時代下,中國商業市場面臨的變革以及加速實現復工復產的種種可行性。
一、疫情之下,中國商業市場發生著怎樣的變革?
雖從2020年起,中國經濟就被疫情籠罩,但在2021年人均GDP仍突破8萬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自2019年實現三連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人均消費支出卻出現了負增長。一方面在于,疫情的沖擊導致了電影院、KTV、餐飲等人流密集的行業關停,進而極大地降低了消費者線下消費的意愿;另一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放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消費預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疫情后,中國商業地產市場的格局變成重奢、高能、下沉三級分化,結構性增長。其中,重奢市場寡頭競爭格局形成,頭部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高能級市場的企業首要任務是突破同質化競爭;下沉市場主要集中在3線城市,雖單城容量小,但總體市場廣闊,企業需要增強投拓能力,先發優勢形成虹吸效應。
疫情后零售商業消費的三大發展趨勢是:(1)零售消費線上遷移,線下消費更注重體驗;(2)消費趨于理性,更注重健康運動與美好生活享受;(3)消費分級將更加明顯,新銳品牌嶄露頭角。
總體來說,疫情給中國商業消費市場帶來的變革是:品牌加速向線上轉型,加快布局線上市場與私域流量;租金收入預期下調,影響資產價格和相關服務企業估值;此次上海疫情也推動了社區團購的飛速發展,未來社區團購消費和周邊商業生產能力聯系得更加緊密。
在疫情反復且病毒不斷演變加劇的背景下,是堅持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并存,從目前形勢而言,答案不言而喻。但堅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經濟復蘇也迫在眉睫。對商業及整個市場來說,這都是一場持久戰,所以我們要做好長期準備,而從短期經營來看,商業企業的對策只能是開源節流。
二、后疫情時代,商業加速復工復產的四條路徑
后疫情時代是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過去后的時代,但并不是我們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復如前的狀況,而是疫情時起時伏,隨時都可能小規模爆發,從外國外地回流以及季節性的發作,對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的時代。
正如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的疫情接連不斷,此起彼伏。而零售商業作為人流量密集行業,當務之急就是活下去,結合本次嘉賓的分享,我們總結了四條路徑。
1、配合防疫政策的落實
站在社會角度,盡管國家出臺關閉購物中心、商場等商業場所的政策,同時也給予了優惠政策補貼。疫情下,人流活動量大幅減少,即使商場仍堅持開業,也無法實現營收。運營需要的人力、水電等成本遠遠高于客流帶來的收入,所以不論從政策角度還是收益角度,積極配合管控政策的必要性顯而易見。

2、提高運營能力是根本之策
縱然消費市場千變萬化,不變的是消費者對于產品品質和體驗感的需求。但談到“活下去”,歸根到底還是運營能力的提升。
開源層面,實體線下遭受重擊,線上市場迎來發展機遇,而對于企業來說,又該如何布局線上市場?
首先,科技讓消費者的體驗越來越酷炫,也讓零售生意更加高效,“數字化”進一步推進了商場零售的線上線下建設。同時,社群營銷與私域流量的布局也與時俱進,疫情襲擊讓商場對社群營銷的需求更加強烈,區別于通過消費金額劃分會員的等級,共同的需求和愛好讓社群的歸屬感更強。此外,可將購物場景賦予社交意義,對于沉浸于社交平臺的年輕人來說,是否有內容能分享成為購物體驗不容忽視的要素。
節流方面,就是節約費用,通過降低能耗、精簡團隊、保持低租金甚至流量計租等手段,以精細化運營計算好每一份錢,實現收益最大化。
3、建立顧客需求四象限
從顧客收入和疫情影響兩個維度可以把顧客需求分為四個象限,消費者的收入穩定程度決定了其消費的種類和數量,種類主要分為必需品、儲存品、釋放性、補償性、前瞻性;疫情敏感程度決定了采用線上購買還是線下購買。

前瞻性是指消費者在面對長期疫情而做的準備,例如直播、線上會議等設備,收入越高,對于前瞻性消費需求越高;釋放性消費是指解封之后,消費者為釋放情緒而進行的消費,例如聚餐、高檔食品等類型,收入穩定且疫情影響小時,該種消費需求旺盛。
而對于解封后的品牌和商場來說,保證物流供應鏈和釋放庫存為首要目標,最好的方法是降價和匹配客戶需求。例如方艙醫院的建筑工人、醫護人員、送貨工人,商場可以以物美價廉的形式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實現兩者的雙贏。
4、保持樂觀,提高員工士氣
疫情以來的封控,縮減了人們的生活空間,降低了收入水平,甚至面臨被裁員的困境,而解封遙遙無期,種種因素嚴重影響了員工的心態。而不管是企業層面還是員工層面都需要保持樂觀,多參加社交活動,增加互動空間,增強與世界的聯系。本次公開課有嘉賓稱,此次公開課與大家交流互動,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恐慌情緒,而且近期紓困政策的不斷出臺,大力支持實體商業的復蘇,極大增強了復工復產的信心。
此次疫情不僅考驗了經濟還考驗了人性,實體商業雖陷入停擺,但也催生了新的商業形式,推動了線上市場的加速發展。在疫情仍將長期持續的客觀條件下,企業要做好長期準備,總結應對突發疫情的策略經驗,以期將下次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當按下復工復產啟動鍵開始,企業積極響應的同時,也要明白釋放要速度,修復要時間,穩扎穩打,精細運營。
在5月12日結束的睿和公開課(第24講)——“復工復產如何按下加速鍵—零售商業專場”中,與會嘉賓針對商業復蘇的觀點眾多,但適配與否還需結合企業實際與市場變化,睿和智庫也將持續關注商業市場發展的最新動態與趨勢變化。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地產資管網”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