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方
來源:理顧者(ID:gh_9acd8a0ce3f1)
一個是日日停、停不下來的停牌公告;
一個是震驚了整個資本市場的騷操作;
一個是實控人經濟犯罪將正式被制裁;
如果用一位匿名觀眾的話來說,那真是:山外青山樓外樓,暴雷違約哪家強?
4月15日,本該是安信信托復牌的日子。
之前連續多日停牌,在三月最后一天,安信信托直接宣布最遲會在4月15日復牌。
但4月15日,安信信托繼續停牌。
并且,一口氣將停牌延長到了6月1日。
這次的公告原話是:公司股票自2020年4月15日起繼續停牌,最長不超過3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最遲將于2020年6月1日復牌。
3月份多日停牌,之前的文章《停牌的安信:何以安?何以信?》將安信走向深淵歸納為七步:
其一,激進式業務手段。
其二,謎一樣的主動管理。
其三,“炒股”折翼。
其四,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
其五,疑似“自融輸血”。
其六,貫穿始終的風控不力。
其七,最后一根稻草,嚴監管。
并且,文章對安信“疑似停牌重組”看好:股權重組好比重生,信托始終是中國的牌照之王。
為此,哪怕是4月3日,安信被上海證監局開出了堪稱業內最嚴的處罰函——暫停主動管理業務、罰款1400萬、前總裁被終身禁業。
投資人即使徹夜難眠,但在焦灼中也仍然抱有那么一絲期待:再等等,等4月15日復牌,應該就是好消息,差不多就是重組有望了吧?
結果,4月15日一切落空。
也是當天,資管君發了一封“安信信托投資人致安信信托,信托業和監管層的一封公開信”。
文章以投資人名義發文,情緒強烈。
標題也再直白不過:投資人對安信信托失望,對信托行業失望,對監管層失望!
在被反復消費的套路中,投資人將對安信信托的質疑,上升到了整個信托行業:你會不會是下一個安信?這樣的信托何以信?
(來源:資管君)
(來源:資管君)
(來源:資管君)
評論區也是前所未有的激烈:
大騙子安信!背著合法的殼子騙老百姓!
安信還錢、安信還錢!
安信是信托行業的一朵奇葩,僅此一家!
信托行業是怎樣的做信托的心里沒有數?
血汗錢,希望政府主持公道!
……
那些買了產品的投資人,那些拿不回款的金融機構,在安信上百億暴雷中,全部成了受害者。
而對于其暴雷違約,對于其被起訴的龐大涉案金額,對于其反復停牌,安信仍未做出解釋。
如今,距離6月1日還得等一個多月。
可誰也不知道等來的,是正能量一點的消息,還是又一次被套路,亦或者是其他。
4月15日的前一天,4月14日。
海航突擊開會,騷操作震驚了資本市場,被諷刺為“研發了解決債券違約難題的新工藝”。
在“13海航債”到期的前一夜,晚間18:30,投資人收到海航發行方郵件,稱一個半小時后召開會議,要在半小時登記參會,不然……命運就握在了別人手里,只能事后聽議案宣布。
結果當晚,投資人不滿情緒爆發。
會議罵聲一片,Rating狗的一篇《海航會議翻車現場實錄》迅速發酵破10w+,雖然不知為何已經被刪除,但當晚的混亂仍在網絡間隙可尋。
(來源:網絡)
有業內人士犀利點評:
“這是一場發行人耍流氓、主承助紂為虐、債券代理人夢游、律師裝死的持有人會議。”
也有業內人士來了個神比喻:
“有個流氓說,我想強奸你,給你一秒鐘報警,如果報警不成功就代表你認可與我發生關系。”
從初衷來說,海航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既保住了自己AAA級信仰,也成功地延期了一年。
只不過,大家都心知肚明,海航已經實質性違約了,AAA級的企業債剛兌信仰也破了。
為此,即使海航在4月15日凌晨致歉,但投資人對“流氓行為”依舊不買賬。當天股市,15海航債遭到市場集體拋售,盤中兩次臨時停牌。
即使4月16日海航官微發文,對公司財務人員作出批評,并打感情牌稱致歉信為董事長連夜親筆撰寫,海航失去的民心也回不來了。
(來源:海航集團)
與債務危機比起來,信任危機更嚴峻。
在2020年全球受疫情影響下,海航的“寒冬”投資人都有目共睹,其實對“13海航債延期”也有一定心理準備,與其將投資人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甚至還不如真誠發一則違約公告。
同樣,投資人也將對海航的憤怒上升行業:如果所有人都無視規則,或者玩弄規則,那些潛在違約發行人是不是都來演這樣一出?
既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市場。
全球疫情尚未結束,海航的艱難還在繼續,也許這頓操作它原本是想斷臂求生,卻雪上加了霜。
三、消失的新華
4月14日的前一天,4月13日。
新華信托官網+官微雙雙更新了動態,不是什么重大事項公告,也不是什么重大活動宣傳。
而是一則澄清關系的聲明。
意思很簡單:
我們與新華財富是兩個不同的法律主體!
(來源:新華信托)
部分看客不明就里,部分看客一片唏噓。
風波的起源,來自于4月10日。
一則紅頭文件發布,《深圳證監局關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新華財富涉嫌非法集資的風險警示》。
(來源:證監局)
文件顯示,曾因私募產品暴雷而潛逃海外,后被引渡回國的新華財富實控人鄭某和被公訴,即將正式接受法律的制裁。至于其他三名負責人,也在最近幾天被法院判了刑。
《風險警示》喚起了大眾對新華財富的記憶:“紅通”大佬、丑聞纏身、非法吸資、欺詐。
而新華財富的官網上還寫著:
平臺由原新華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新華財富事業部整體公司化轉制而來。
(來源:新華財富)
媒體輿論在發酵,民眾情緒一點即燃:新華財富系出“名門”,曾是新華信托的“孫公司”。
再不澄清就要引火燒身。
就此,也不奇怪新華信托急著“自證清白“。
在三方行業,有不少公司都由信托公司財富中心中轉化而來。如恒天財富,脫胎于中融信托,如今它是行業翹楚;而新華財富卻被釘上恥辱柱,兩者命運的截然不同不禁令業者嗟嘆。
我們無意炒冷飯,簡單來說,新華財富這顆舊雷其實是老套路——非法吸資,資金挪用。
其一,項目造假及虛假宣傳。
如掘金2號基金,冒用大疆無人機項目融資,實則投了虧錢的養老房產;如聚金1號,未在基金業協會備案,還進行了海外投資。
其二,實控人不合規操作。
通過短信、微信、電話等向不特定投資者公開宣傳推介私募,高收益誘惑,還承諾保本保息。
種種行為,在行業并不少見。
明明是違法又違規的事,卻總有人去觸碰底線。
鄭孝和作為實控人,不僅不采取補救,反而提前潛逃境外,直到兩年后才被押解回國。
防君子不防小人,就像業者所說,財富管理行業最大的風險不是市場風險,而是道德風險。
深圳證監局苦口婆心的一長串風險警示,要以”新華財富“為鑒……既是在警示投資人不要咬高收益的毒誘餌,也是在警示從業者不要以身試法,道德邊緣的另一側,是牢獄深淵。
四、崩塌中的信仰
上述三家有共同的一點:市場風險固然是風險,但更可怕的還是非市場風險,尤其信用風險。
投資人失去的不止是資金,還有信任。
安信也好,海航也罷,新華亦同。
一個是信托圈,一個是債券圈,一個是三方圈,三家對投資人的“戲耍”,重創的不僅是投資人對其三家的信任,還有投資人對整個行業的信任。
信托是因信而托,債券是AAA信仰,三方是獨立第三方。原本都愿景美好,但或貪或其他,暴雷違約、把投資者利益當空白的屢見不鮮。
也許會有人說近兩年行情不好、市場混亂、監管不明確、投資人不成熟、剛兌沒打破……
但所有的這些,都不應該成為玩套路或鉆空子的理由,也不是消耗投資人信任的借口。
投資人的信任會成為一種信仰。
可屢次玩套路,再堅固的信仰也會崩塌;一旦崩塌,就很難再重新建立起來了。
我們這個行業,并不是孤立的。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唇亡齒寒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如果連帶著失去行業的信任,監管層動起刀來,所有人都會感到陣痛,為了行業也應慎行。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理顧者”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安海新”:崩塌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