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編輯
來源:雷達財經(ID:leidacj)
債務壓頂下,泛海近一段時間已連續通過轉讓轉讓、質押股份、變賣土地資產等方式“回血”,但目前集團債務缺口依舊巨大。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七言絕句《泛海》中寫下的兩句詩,意為在寂靜的黑夜中,三萬里海浪波濤洶涌,明月高懸,月光下,圣人手持錫杖御風飛翔。比喻詩人身處逆境,卻不畏艱難險阻的曠達胸襟。
作為泛海系創始人,盧志強正面臨波濤洶涌。
近日,泛海集團公告顯示,歷經約5個月的籌劃、溝通及談判,集團將以13億美元價格出售旗下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此舉被業內視為泛海又一筆“斷臂求生”的拋售。
據雷達財經此前報道,債務壓頂下,泛海近一段時間已連續通過轉讓轉讓、質押股份、變賣土地資產等方式“回血”,但目前集團債務缺口依舊巨大。
與此同時,民生信托在已經發生暴雷潮的情況下,仍在銷售新產品,導致受損投資者的數量還在增加,投資者稱一般損失百萬起。
種種境況疊加下,留給泛海系的時間還有多久?

出售IDG,近一年變賣家產回籠190億
據泛海集團官網介紹,IDG 成立于1964年,是全球一流的市場情報和咨詢公司。此次出售業務的負責人、IDG現任總裁的劉冰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泛海集團持有IDG這4年來,投資年復合收益率約為20%。
裁判文書網相關文書顯示,2016年8月,泛海集團聯合IDG資本以13.36億美元代價完成對IDG的全面收購,其中泛海既參與了IDG資本對IDG Ventures的收購,又成為了IDG集團旗下傳統業務包括信息技術咨詢業務(國際數據公司IDC)和媒體業務的控股股東。
具體而言,針對IDG數據和媒體業務,泛海集團出資5.85億美元持股90%;對于IDG風投業務,泛海集團出資2.25億美元持股約32.7%。兩項業務泛海合計出資8.1億美元。
一進一出之間,泛海集團獲利4.9億美元(約合逾31億元人民幣)。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近一段時間泛海系已多次通過“變賣家產”的方式獲取現金流,用以解決龐大的債務危機。
2019年,泛海控股將其北京泛海國際項目1號地塊與上海董家渡項目以140多億元賣給了融創中國;2021年1月,泛海控股連續出售武漢中央商務區宗地20地塊、武漢萬怡酒店、宗地14B地塊商業,累計獲得超36億元現金。
此外,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初,泛海控股還通過連續轉讓民生證券股份累計套現70.46億元,轉讓完成后,泛海控股在民生證券的持股比例從71.64%降至31.03%。
據此計算,僅就最近一年,泛海控股靠出售資產回籠的資金就達近190億元。
債務訴訟爆發,評級連續遭下調
然而,僅僅是這樣,還不夠。
4月30日,泛海控股發布了2020年年報,其中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40.57億元,同比增長12.17%;歸母凈虧損為46.22億元,同比驟降522.15%,出現了自1994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截至2020年底,泛海控股總負債為1460.10億元,其中短期借款182.65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292.57億元,貨幣資金僅為193.88億元。
債務危機之下,與泛海償債有關的訴訟開始爆發。
2021年2月,泛海控股因未及時償還中英益利13億元借款被起訴至法院;4月,泛海控股旗下子公司先后因2019年向山東高速借款20億元未清償完畢、2018年向信達金融借款17.9億元未清償完畢被起訴要求凍結相關資產。
同月,因債務糾紛,債權人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凍結了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泛海”)所持有的泛海控股8.03億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5.46%,占所持股份比例的22.57%。
5月17日,泛海控股公告稱,中國泛海所持有的占上市公司總股本5.66%的股份,將由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于2021年6月14日進行公開拍賣。目前其股份已被凍結。
雖然泛海控股僅簡單披露拍賣緣由為司法裁定,但有行業人士指出,一般而言大多是因為未償還債款、資不抵債,使得相關債權人到法院起訴,而法院會裁定以拍賣公司股份等方式進行抵債。
發布拍賣消息的同時,泛海方面透露了上市公司股東的股份累計質押情況。
截至5月18日,中國泛海、泛海能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泛海能源”)、盧志強在泛海控股中的持股比例分別為68.49%、2.39%、0.35%,其中中國泛海、泛海能源質押股權數量分別占其所持比例的95.51%、100%。
值得一提的是,泛海在境外也面臨相似的窘境。5月24日晚間,泛海控股表示,公司2019年5月發行的一筆2.8億美元債之中有1.34億美元債因現金流吃緊,無力在2021年7月如期完成兌付。公司稱將全力籌措資金,并出售部分海外資產,計劃在8月23日前完成兌付。
另據年報顯示,泛海控股主要的境外資產,包括美國房地產開發項目、證券投資、印尼棉蘭燃煤發電項目、WeWork股權投資在內的占公司凈資產比例總計83.42%的項目均存在減值風險或公允價值下跌跡象。
在此背景下,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下稱“東方金誠”)在半個月內連續兩次下調了泛海控股的信用等級。
5月18日,東方金誠將公司主體信用等級下調至AA-,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5月31日,公司主體信用等級進一步下調至A,此外公司發行的“18海控01”等6個債券的信用等級也被連續下調至A。
東方金誠指出,2021年6-8月,泛海控股到期及回售境內債券本金余額37億元,債券集中兌付壓力較大。目前,泛海控股主要通過境內外地產項目出售來籌措償債資金,但境內外地產項目出售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民生信托“暴雷”后還繼續推銷產品,受損投資者不斷增加
泛海的危局中,旗下金融業務的暴雷令眾多投資者蒙受較大損失。
2019年在泛海控股的四項主要業務中,信托行業毛利率高達54.40%,是公司旗下最賺錢的業務,但民生信托卻拖累了公司2020年業績。
據公司去年年報,受疫情、監管政策、風險減值計提等諸多因素影響,民生信托全年實現營收22.43億元,歸母凈利潤-3.9億元。由此民生信托也成為了55家信托公司中僅有的三家歸母凈利潤為負的公司之一,也是年內凈利潤下滑最快的信托公司。
雷達財經曾在此前報道中提及,早在2020年7月底,業內就曾流傳一份據稱是來自泛海集團的名為“組合投資資產處置專題報告”內部郵件,稱民生財富尊系列資金池其已受到監管機構的重點關注,資金池業務涉及非法集資。
年底,民生信托的逾期兌付更是集中爆發。據網易財經旗下鋒靂報道,2020年最后3個月,民生信托多個項目出現延期,包括至信516號、至信681號、至信828號等,據不完全統計,由民生信托作為原告的訴訟糾紛或發起的執行金額達156.328億元。
進入2021年后,類似問題愈演愈烈。自述從事信托行業5年、正幫助投資者維權的陸豐(化名)曾向雷達財經表示,“民生財富年前就暴雷了,民生信托那個時候其實也出現了一些逾期的問題,從受損投資者的反映來看,3月15日左右是民生信托這邊出現逾期比較確切的時間點。”
3月底,陸豐稱,維權群里已積累了200人左右,到期量“少說也有幾十億”,投入最少的人也有100萬放在信托里,“普遍項目都是300萬起”。
時至今日,雷達財經再次咨詢陸豐,后者表示,“目前沒有關于兌付方面的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出現暴雷的情況下,泛海仍在推出新的信托產品。秦宇(化名)稱,自己在2021年1月7日購買了為期3個月的泛海尊享私募基金,本約定4月12日開放到期,三個工作日后本息歸還,但沒想到,如今的自己已血本無歸。
而在加入相關維權群后,秦宇才知道,自己并非“天選之子”,還有許多投資受損者也遭遇了相似的經歷。據該維權群群主所述,群內目前已有幾百名維權者,今年才進入的不多。
“民生尊2021年1月已經出問題了,銷售還給我們推薦泛海尊,其心可誅!”
秦宇還透露,2月26日到期的泛海尊,有4款產品至今日仍未兌付,早已構成了實質性違約。

“糧倉”空虛
商海沉浮三十余年,盧志強曾以“長于資本運作”著稱。
2008年的“中國資本市場控制榜”上,盧志強以2609億元的總市值,成為國內“市值第一人”。盧家也被業內稱為“八大民營金融家族”之一。2014年,泛海系正式進軍金融賽道,隨后通過一系列的并購、入股迅速成為擁有全牌照的超大型民營金控集團。2020年1月,經證監會核準,泛海控股的行業分類也由“房地產”換道“金融”。
然而,大舉收購和投資的同時,其原有的地產項目卻進展緩慢。行業人士認為,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的情況下,依舊瘋狂舉債擴張是泛海系如今面臨債務危局的重要原因,一旦其得不到金融機構的青睞,就會如同軍隊失去糧草般脆弱。
盧志強深諳此道,其也組建了自己的“糧倉”。
比如民生信托,陸豐稱,在各個金融品種中,信托“相當于銀行,之前也一直被稱為是影子銀行,可以發放貸款,可以融資,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類別很多”。
又如“真實的銀行”——民生銀行,其作用從年報中就可窺見。泛海控股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控股子公司武漢公司、本公司分別向公司關聯法人民生銀行申請31億元、68.80億元的融資。截至本報告期末,上述融資額度已使用99.46億元”、“中國通海金融向公司關聯法人民生銀行申請7.50億港幣融資的展期,展期1年。截至本報告期末,上述融資尚在存續中”……
不過,民生銀行也出現業績不佳。繼2020年四季度虧損30億元、全年歸母凈利潤大降36.25%后,民生銀行2021年一季度凈利潤繼續下滑,這也讓其成為了大的國有行與股份行當中唯一一家凈利潤負增長的銀行。
2020年年報發布后,交銀國際曾發布報告稱,民生銀行是全國性銀行中最弱的,民生的盈利反彈可能較同業更弱,因為其減值和息差壓力較高;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亦指出,民生銀行業績遠遜預期,并給予民生銀行“減持”評級。
除此之外,民生銀行股東還出現了“清倉式減持”的情況。據相關公告,持有民生銀行A股約17.34億股,H股約4.15億股,合計持有4.91%股權的華夏人壽擬在未來12個月內擇機減持其持有的全部民生銀行股份。
面對重重危機,盧志強曾在2021年3月發布《致投資者函》,稱計劃將分別爭取在七月、十月、十二月三個時間點完成兌付(包括個別已經到期及按監管斂策要求需中止而尚未到期的項目)。
這一次,盧志強能否兌現承諾?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雷達Finance”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