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2022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并且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
這意味著原本應當逐漸結束、平滑退出的積極財政政策,將隨著宏觀環境的變化而再次出發,幫助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但是,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如今的積極財政不再像過去那樣單純的加大財政支出的力度,而是會兼顧風險、著力提升財政支出效能:
地方專項債繼續發力
近年來,調控地方政府投資方向與額度的地方專項債券成為了積極財政發力的重點工具。這一特殊的工具既可以幫助地方政府調整債務結構、降低融資成本,也可以調整、指導地方政府的投資方向,實現提高投資效能的目標。
當前既然定調繼續積極財政,那么明年的專項債券仍然將成為財政系統的“重頭戲”,預計新增規模將在3萬億以上;既保證已開工項目的資金需求,也通過特殊財政工具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政府投資項目的力度。
此外,在之前國常會對于專項債券的表述中,著重提到了專項債券的額度分配方式將有新的改變。結合之前財政部規范化專項債券資金用途調整的政策,明年專項債券可帶動的實物工作量、以及基建投資的規模,都將比過去有明顯的改善。
政府投資與良性循環
本次會議數次提到“良性循環”,這個詞同樣適用于政府投資與積極財政政策;如何將政府投資引發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環,正是一直以來積極財政的重點。
因此,未來的積極財政將進一步聚焦“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不僅要把錢花到刀刃上,還要關注投資后產生的需求方向。這就意味著未來的基建投資將與過去有明顯的不同;不僅將加強新基建的投資占比,還要關注投資是否帶動地方產業發展、是否促進地方經濟內循環。
如今城鎮化速度的放緩,同樣意味著政府投資的方向將有明顯變化。如今的政府投資重點已從基礎設施等“硬性項目”轉向“公共服務設施”等“軟性項目”;在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質量的同時,也推動實現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就業優先政策”。
重點區域與協調發展
在國內經濟內循環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通過區域重大戰略的發展軸的發展,來帶動區域板塊間的協調發展問題。這自然將是明年積極財政的重點發展方向。
結合之前改革提出的各項要求,這意味著重大項目建設的進度將進一步推進,“十四五”規劃內的重大項目將加速落地。同時,區域間各項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將進一步得到解決,弱區域的“補短板
強弱項”項目將加速發展。這既是“有效投資”,也是實現財政資金“再分配”的重要功能。
此外,我們要注意的是,由于城鎮化整體速度的放緩,如今的區域重點發展會聚集“功能提升”,而非過去的“大拆大建”,存量項目的升級與改造,將是本輪積極財政中的重要部分。
大局穩定與債務風險
最后,我們需要留意的是,積極財政的實施是需要以防風險的意識為基礎的,尤其是在政府杠桿率已經較高、地方隱性債務風險仍未出清的當下。
因此,本輪積極財政在實施的同時,必然也會進一步兼顧債務置換、優化債務結構。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推動目前已經納入財政部隱性債務系統的地方隱性債務的處置與置換工作;同時,壓降城投的杠桿率與隱含的政府信用,進一步促使政府項目的市場化運作。
在“大局穩定”的要求下,未來的地方項目將進一步以項目收益自平衡、以項目本身的收入來償還項目本息的方式來運作;在加大財政運作力度的同時,解決困擾財政系統多年的債務困境與風險壓力。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2022,積極財政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