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陽新芽
來源:投拓狗日記(ID:ziguanshidai)
涉及國企,或國有資產的交易,可以說是“畫地跳舞”。
雖然說,舞各有各的跳法,但是只有知道圈有多大,才能始終跳在圈內。
今天,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三件事:
一、國企收購民營資產的圈有多大?
二、民企收購國有資產的圈有多大?
三、民企收購國有資產能不能設置排他條件?
#1國企收購民營資產
“國企參與非國有資收購”的政策面其實并不復雜,說穿了就兩件事:一個是投資計劃需要經過國資管理部門審核;一個是交易價格需要經過評估、審計。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一級國有企業(即股東為國資委),對外投資應根據經國資管理部門審核的本年度投資計劃進行投資。若投資項目不在年度投資計劃內,應向國資管理部門單項報批。
二級以下國有企業(即股東為國企),其對外投資的計劃一般須經過其上級公司的核準。
定價是交易的關鍵問題。根據《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國有企業收購非國有資產,必須對非國有資產進行評估。其評估結果應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經國資管理部門核準或者備案。一般情況下,非國有資產的轉讓價格不得高于其評估價格。
#2 民企收購國有資產
相對于“國企收購民營資產”,“民企想要收購國有資產”就復雜的多。
目前關于國有資產的交易的主要約束文件是2016年頒布的“32號令”,即《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其中對有關國有資產的產權轉讓、資產轉讓、增資均做出非常明確的規定。
一、什么樣的企業受“32號令”約束?
32號令對監管對象做了明確規定,主要有三類:“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實際控制企業”。
二、國有資產具體交易流程?
我們以產權轉讓為例,來看一下國資交易流程:
1.取得交易批準
首先,企業國有產權轉讓要按照內部決策程序進行審議,并形成書面決議。
轉讓企業就國有股權轉讓事宜擬定國有產權轉讓方案,并報送國資監管機構審批。審批機關如下:
產權轉讓方案一般載明:
1)標的為何需要進行產權轉讓;
2)轉讓標的職工安置方案;
3)轉讓標的企業涉及的債權、債務處理方案;
4)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收益處置方案;
5)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公告的主要內容。
2.審計和資產評估
1)清產核資和審計: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事項經批準后,轉讓方應當組織轉讓標的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開展清產核資,并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資產移交清冊。
如國有產權轉讓導致轉讓方不再擁有控股地位的,由同級國資監管機構組織清產核資。
2)資產評估:在清產核資和審計的基礎上,轉讓方應當委托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評估報告經核準或備案后,作為確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價格的參考依據。
在產權交易過程中,當交易價格低于評估結果的90%時,應當暫停交易,在獲得相關產權轉讓批準機構同意后方可繼續進行。
3.進行公開交易
1)披露信息,征集受讓方:轉讓方應當將產權轉讓公告委托產權交易機構公開披露轉讓事宜,廣泛征集受讓方。
在征集受讓方時,轉讓方可以對受讓方的資質、經營情況、財務狀況、資產規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讓條件。
產權轉讓項目首次正式信息披露的轉讓底價,不得低于經核準或備案的轉讓標的評估結果。
2)產權交易:經公開征集產生兩個以上受讓方時,轉讓方應當與產權交易機構協商,根據轉讓標的的具體情況拍賣或招投標;
# 企業增資、資產轉讓在流程上和產權轉讓差別不大,在此,不再贅述。
#3 國有資產交易能否設置排他?
之前也有群友留言:“芽哥,既然國有資產交易都要進場,那還能設置排他條件不?”
其實,2016年之前,國有資產交易執行的都是“老3號令”。“老3號令”雖然規定國企產權轉讓必須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但是在報名方資格條件限制的問題上,實質上為“排它”留了個口子。
我們看他的規定:在征集意向受讓方時,轉讓方可以對受讓方的資質、財務狀況、管理能力、資產規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讓條件。這就與公開、公平轉讓要求進場的原則相違背。但假如所有的交易都不設置門檻,那對企業而言,尤其在增資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攪局者,甚至一些沒有實力的投資者進入到國有企業,從而影響企業未來發展,與增資目的相違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32號令”創造性的區分了產權轉讓、資產轉讓、增資這三種類型,并對報名資格限制采取不同的約束手段。
具體,新芽梳理如下:
上述三表,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
1、資產轉讓:想要設置排它幾乎行不通;
2、產權轉讓:想要設置有針對性的排它,原則上是不允許;
3、企業增資:無論是公開交易還是協議轉讓,設置排他的可行性都比較強。所以,實操中,城投拿地后,經常會通過非公開增資方式,引入民企參與項目操盤。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投拓狗日記”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