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信三公子
來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一)
泡饃省自從搞出城投大發展的消息后,聽說各路中介人馬齊聚三秦故地開始營銷方案。希望在運動式之前,多盡調,多論證,底子薄的話,禁不起試錯成本。
剛才有讀者在交流群里發了張照片,是泡饃省的地方債在中央12套面對全國人民推介。是為了提高知名度,還是賣不動?
記得京城也搞過,還給大家發過短信。后來果斷取消面對個人的推介活動。大概是覺得丟不起這人。
公園省的經驗是非常值得參考和借鑒的。別看債務比率高,但絕對值不大,又有茅臺壓陣,出不了什么亂子。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教訓雖然不少,但瑕不掩瑜,未來前景廣闊。
晚上和當地哥們聊起來,貴州的私募債賣瘋了,尤其是省里出平臺提供AAA擔保的那些,競爭非常激烈。
畢竟,對金融機構來說,既有高收益,又有AAA省擔保,期限偏短,還有茅臺信仰壓陣,傻子才不擼呢。
聽說最近的盛況,有40多家信托齊聚公園省,就是為了爭搶強增信的私募債!真的,各位兄弟也太實誠了,上半年還鬧著訴訟呢,下半年這就又舔過去了。
雖然強增信的私募債屬于少數,但大家對公園省的信任又回來了。信任從AAA到AA+再到AA,是個不斷外溢的過程。解放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近了。
一個字:
信仰!
(二)
最近一個月以來,交流群里多次熱議的C記信托,被網易財經給送上了頭條。隨后,C記信托出函辟謠。
私下勾兌未果后,才可能轉向公對公隔空開炮,真是一點回旋余地都沒有了。當社會的關注和監管的重心都聚焦在此,不管誰對誰錯,反正距離真相的水落石出,已經不遠了。只是苦了投資人,轉還是不轉?
(三)
最近有很多投資人找我咨詢哪些產品可以買?
我的回復很統一:
買網紅區域的非標政信和高收益私募債時一定要想明白,能不能接受展期,信仰足不足值。
選擇一:
能接受展期又信仰足值,強薅一波政府高收益羊毛。
選擇二:
不能接受展期又信仰不足值,存銀行吧,等11月下旬后再做打算。
對于選擇一的人群,開心就好,信即永生。
對于選擇二的人群,很多人反過來輔導我:
可以考慮買一些量化中性策略,回撤小的股票基金。
真的,被一幫長期買固收的人,教育一個已經轉行固收很多年的前股票小作手去買股票,怎么感覺這么尷尬呢?天都不知道怎么聊了。
固收的兌付壓力在管理機構身上,權益的盈虧則由投資人買單。作為管理機構,發固收產品是有壓力的,找明星私募合作權益產品則不妨放飛自我。對于長期買固收的客戶,什么產品才是對自己的保護,一定要想明白。
有多少機構,敢把過去5年乃至10年的完整且全部的凈值曲線放出來呢?行業永遠是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
那些歌頌海豚救人的幸存者,讓我們對海豚充滿了喜愛。那些落水后被海豚啪啪至死的落難者,是發不了聲的,因為他們已經死了,死的還很憋屈。這就是幸存者偏見。
之前有篇文章已經寫的很詳盡了,回翻歷史記錄即可。如果固收是渣男,踩雷后讓你傷心不已。你又怎么能保證,那些披著晦澀拗口又高端大氣上檔次名詞兒的權益產品,就是讓你旱澇保收的暖男呢?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陌生的地方全是陷阱。
股市是個和趨勢以及時間做朋友的市場,如果有空,讀讀《股票大作手回憶錄》吧。今年新發基金已經快2.5萬億了!只能說,熱情!
不再贅述,放張圖吧?;谶@張圖表,你又哪里來的信心,長期買固收的自己,選擇了權益就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呢?
(四)
聊點業務。最近文旅和康養,實在太火熱了。為了業務轉型,我恰好在這個領域摸索3年多了,成功經驗說不上,見過的教訓卻不少。
幾乎所有的民間參與者都盯著運營,想從運營上把錢賺回來。這是種很樸素的理想,精研產品,豐富體驗,不能說錯,但卻容易身在山中,遮了眼睛,事倍功半。
文旅和康養地產最核心的問題在于:
拿不到便宜的地,借不到長期的錢。
最后做運營的牛人筋疲力盡的跑來跑去,就算有幾個成功運營案例,在地方政府眼里就是個串串。沒有增信,名聲再大,也進不了金融機構眼里。
回歸正題,聊聊信托轉型做養老。這個話題很長,篇幅所限,僅聊兩個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安信信托的“安頤養老消費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很簡單,買安信信托的各種產品,附贈個增值服務,即養老服務權益和優先入住權。
這個產品,總規模200億元,期限10年起,但每2年可以開放贖回。
本質上不是養老,是安信信托打著養老的旗號給自己堵窟窿而發行的類TOT產品。
引入的這個養老增值服務,安信并沒有花什么錢。安信實際上是把自己的高凈值客戶,輸送給了養老運營服務機構。對安信信托來說,打著養老的名義,產品更好賣了,老年人喜歡。對于養老運營服務機構來說,不用付引流的銷售和推廣費用了,也很高興。對買了類TOT產品的投資人來說,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第二個案例是愛建信托的上海朱家角樂雅集國際頤養社區。
位置在朱家角古鎮旁邊,位置雖然遠離市區,但是景色優美,配套的醫療和商業都很完善,還通了地鐵。位置偏了,地就便宜,非常適合養老項目。
模式是發行了約2億元的養老信托計劃,去拿下來7000㎡的物業。信托份額持有人也是養老社區的客戶。其實就是集資建房,只不過建好房后,還植入了養老服務。
優勢在于,很多集資建房是沒有分割產權的,而信托份額是可以拆分、轉讓和繼承的。客戶既享受了養老服務,還獲得了物業增值收益,完美。
劣勢在于,信托產品只能賣給未來會入住的老年人或其親屬。項目太小,很多增值服務植入不進去。而如果項目總投大的話,又很難一下子找齊這么多客戶。
本項目的總投只有2億元,7000㎡建面,相當于3萬元/㎡。合計107套房,相當于186萬元/套。
相對于保險的租賃和期限錯配模式,信托模式既可以獲得物業增值收益,還可以立即入住,具有自己的優勢。但從后期運營管理上來說,也存在某些潛在的壓力。
綜合來看,這是個很不錯的嘗試。
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蘇州、杭州等一二線城市周邊,遠離市區但是景色優美、交通便利、醫療資源豐富的區域,當地城投公司是有很多低價土地或存量閑置物業的。如果通過這種方式來盤活,成功概率是很高的。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本源業務,一定不是基于兜底高收益,而是基于客戶多元化需求的持續滿足。只要往產業深處扎,星辰大海在等待。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