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u
來源:評級的藝術(ID:Rating-Utopia)
為什么會把這倆放在一起?不是因為茅臺給城投兜底了。而是因為不少分析認為,“股市白酒、債市城投”,背后都是“信仰”。二者的投資邏輯,都是技術派讓位、信仰派當道。
馮柳曾把白酒股分為三類:不作死也會死的;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作死也不會死,但不作死會把別人作死的。茅臺顯然屬于第三類,今年以來,即使各種妖操作為區域兜底,但國酒還是發出來國債的利率。這不是信仰是什么?
同樣的信仰也存在于城投投資中。即使城投資產是虛的、債務是剛的,即使城投盈利是可忽略不計的、現金流是忽隱忽現的,即使城投結借新還舊壓力激增、債務風險凸顯,市場還是在擔憂中擁抱城投。為什么?還不是信仰!
這種“信仰說”成立嗎?
熟悉博主的讀者肯定會說:不對。這所謂的“信仰”背后,都有扎實的邏輯支撐。城投背后,是特定時期,我國“中央—地方”、“政府—企業”關系的產物;白酒背后,是根植于人性的社交型消費需求。
分析企業,首要一點是理解其商業模式。也就是說,要回答:企業生產什么產品、提供什么服務?
城投提供的是政府職能的延伸。以土地整理為例,張五常在《中國的經濟制度》里提到,地方政府的競爭是中國經濟奇跡的微觀基礎,而提供配套建設為條件的“負地租”,則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要籌碼。這些基礎設施的融資建設者,正是以城投為主的政府相關機構。可以說,正是城投的不盈利,才外溢出地方的經濟奇跡。
白酒是社交型消費的代表。可以簡單把消費分為:生存型消費、社交型消費、炫耀型消費。基本的衣食住行屬于第一類;帶著大logo的奢侈品,屬于第三類;白酒屬于第二類,但部分高端酒,尤其是茅臺,兼具二三類的屬性。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配酒師,會給如下食物配什么酒:
食物一:牛排
食物二:烤串
食物三:國宴
如果你說,哪有那么多講究,誰規定一定要紅酒配牛排、啤酒配烤串、茅臺配國宴?那好,讓我們來感受下混搭的樂趣:
場景一:遠道而來的大款兄弟,電話要好好請你搓一頓,帶了茅臺。你穿上自己最貴的西服套裝,精心收拾了一下……結果……兄弟說,來,就去我們以前老去的路邊燒烤店,倆人蹲馬路邊邊喝茅臺邊擼串……吃瓜群眾會不會懷疑這是假酒?
場景二:燭光晚餐,在浪漫氛圍的烘托下,身著禮服的女主美麗的面容更顯嬌羞迷人,男主咽下口中澳洲進口的牛排,慢慢拿起手中的可樂,說,來,走一個。吃瓜群眾會不會懷疑,這人腦子缺根筋?
特定的飲食和酒,對應的消費場景已經深入人心,某種意義上已然成為社交類型的表征。
所以,這里面哪是什么信仰,一個背后是“關系”,一個背后是人的“社會屬性”。
那什么因素會破壞這種“信仰”?
對城投的破壞力主要源于“關系”的調整。所以博主一直說要密切關注財稅體制改革進程中“中央—地方”、“政府—企業”關系的調整。
對白酒的破壞力源于人“自然屬性”作用凸顯。消費類需求最大的風險在于安全。一旦產品危害健康,人的自然屬性就凸顯出來,命都快沒了,就沒必要社交,更沒必要“擺譜”了。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評級的藝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白酒VS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