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懌
來源:楊老師的基建課堂(ID:msyangteacher)
在近期密集的高層會議后,2021年的地方債務風險防范思路已經基本成型:
遏制債務增長,降低政府杠桿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保持宏觀杠桿率以穩為主、穩中有降”,以及穩妥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此后的國常會細化了這一目標,要求政府杠桿率要有所降低。
因此,市場上有一些解讀認為是要降低城投債的發行量,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降低政府杠桿有多方面的考慮:
一是幫助調整預期。
地方債券自2015年全面發行以來,每年的發行規模都有比較大的增幅;尤其是專項債券大規模開閘后,逐漸讓地方政府形成了對新增債券的依賴與思維慣性,并且引起了多方關注。因此,從宏觀政策的角度有必要幫助各方調整預期。隨著發行高峰期的結束,新增地方債務的規模也會逐漸下降;既是為了降低政府杠桿,也是讓地方財政更可持續發展。
二是積極財政結束。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退出的政策要平穩銜接、把握好時度效。”,標志著2019-2020的積極財政政策已經告一段落,未來將進入積極財政有序退出的狀態,將逐年減少財政支出的幅度與力度。隨著財政支出規模的減少,政府杠桿率自然也將會有對應的降低,明后年的財政赤字率有望持續平穩下降。
三是開放更大市場。
《十四五規劃綱要》再次重申了發展經濟是宏觀政策的主基調,因此未來也將持續建設現代化的市場制度,促進國內外的經濟雙循環。因此,如今的市場化改革要求政府持續從非行政事務中退出,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開放更大市場、激發市場活力。因此,如今有必要減少財政支出在地方經濟活動中的占比,通過降低政府杠桿率,讓地方政府“繼續瘦身”。
四是優化存量債務。
雖然如今我國的政府杠桿率尚未達到50%,總體比較健康,但考慮到我國的財政支出規模已經非常龐大,存量債務的規模已經是一個比較大的數字。因此,在階段性的“降杠桿”過程中,是優化債務結構、調整債務期限、改善債務管理的契機。通過對債務的深化管理與結構性調整,可以在債務總量不增長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大債務的有效性,也同樣可以解決潛在的債務風險。
因此,政府降杠桿是周期性、階段性的政策,是積極財政結束后的必然,也是經濟強復蘇下的正常操作。并且,從微觀層面來看,政府去杠桿主要針對的是財政與調整地方政府,并非市場化的企業債務;操作方式也將是長期的、平穩的、溫和,在維持地方財政“緊平衡”的前提下,通過逐年降低政府債務的增長、使債務增速低于GDP增速的方式實現政府降杠桿的目標。
繼續甄別隱債,加強風險管理
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是長期存在、規模龐大的重要問題。由于其未納入政府債務系統進行管理、總量長期模糊不清、債務結構混亂,是地方債務中存在的主要風險。
但是,市場上對于政府隱性債務的概念比較混亂,許多觀點把企業債務也列入了隱債的范疇;對于隱債的觀點可看這一篇:《政府隱性債務的五個認知誤區》(昨天的推送)
從實際情況來說,財政系統需要進行監管的,是地方財政負有直接支付責任的各類債務;這意味著未來財政系統會對地方隱性債務進行系統性的清查,再次摸清債務底數,并根據實際情況納入債務管理、進行長期動態監管:
一是繼續強調預算管理,從“管預算”來壓縮地方財政的“挪騰空間”,逐漸消除財政表內的隱性債務;
二是加強對中長期財政的管理,防止繼續存在列入預算、但未體現在近期財政支付壓力上的債務;
三是對已經形成的支出責任、可能造成未來財政壓力的債務進行適當置換,避免基層財政出現不可控的風險;
四是推進預算績效評價與支出標準化,加強財政支出的有效性,勒緊地方褲腰帶、加強財政可持續性與償還債務的能力。
因此,隨著隱性債務管理的深入,隱性債務露出水面的部分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但只要厘清問題、逐漸陽光化,潛在的風險也將隨之大幅降低。
審視債務性質,堅持政企分離
既然政府債務進入了明顯的收縮周期,那么城投債呢?如今的監管思路已經給出了答案: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只有納入地方債務管理系統的、財政負有直接支付義務的,才屬于政府責任范圍;以企業性質舉借的,屬于國有企業范疇,但并不屬于政府債務。
因此,未來的監管將對不同的企業債務性質進行新一輪的定性;在堅持政企分離的基礎上,對城投債的性質、城投主體的管理提出新的改革。在重新審視債務性質、不再留有模糊地帶的情況下,城投債將進一步市場化,打破剛性兌付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也不要把城投債的未來想的太悲觀。促進債務的市場化也會帶來許多機會,真正出現債務風險的只是少數地區;只是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上,適當促進債券市場的市場化發展。
配套金融改革,優化債務結構
從目前的地方隱性政府債務與城投債務的情況看,全國平均的債務水平并不是很高;但主要風險在于部分地區的債務率畸高、許多地區的債務結構非常不健康。
因此,要想實現“化解風險”,必須與金融改革、繼續清理影子銀行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配套金融改革,解決債務的結構性問題,幫助仍有發展前景的地區恢復債務的可持續發展。
在貨幣政策比較彈性的情況下,金融改革和“開前門”一定會順勢而為,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在“求穩”的大背景下,通過改革來化解潛在的財政風險。
今年的地方債務風險防范思路已經非常明朗,可以說當前的地方債務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主要的問題焦點在于處理債務與增長之間的關系、政府與企業債務的定性。
與此相對應的,城投債市場與政信金融一定會有非常大的改變與機會;在行業格局大幅度調整的情況下,過去的固收思路已經不再適用。隨時根據市場思維調整,或許會發現新的機會。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楊老師的基建課堂”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地方債務風險防范思路,已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