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婷婷王
如今房企“賣賣賣”,有的放下身段找到接盤、有的資產打折還能談價、有的無力回天已躺平等收…
現在似乎能找到合適的買家,已經是勝利,猶豫反而成了“罪人”
“運氣挺好的!”鄭松興在深國資(特區建發)入股華南城后,在一次投資人會議上不禁發出感嘆。雖然深國資只出了19.09億港幣,就拿下33.5億股成為第一大股東。
“價格是真的低。”一位原建業員工感嘆,去年底建業逼著還境外債時候,好像也沒這么焦慮。當時已經把部分股權和酒店、商業、公寓資產掛出市場了,但老板的態度是待價而沽。
因為河南老家文旅還額外向建業投資了5900萬元數額,抵押物是建業在上述兩個項目的股權。而且這家國資還得協助解決和項目相關的一些“法院執行標的”處理,以保證兩個項目正常經營
這只是兩個項目,截止2021年底,建業地產在建項目有194個,另有5個文化旅游綜合體、7個商場、10家酒店,計劃出售或都面臨“被打骨折”的情況。但今年8月,建業將面臨今年的美元債到期高峰,在能賣的時候“斷舍離”,總比等到“地主也沒余糧了”強。
這樣算一下,如今至少胡葆森的恩輝投資保住了“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又帶來了國資的背書和信心加持。還真得感嘆一聲“運氣挺好”。
十年前,上海某房企因為將2.34億元凈資產的股權,以4.3折的價格轉給原集團34名骨干成立的公司,被認定為“廉價賤賣”,遭國資委審查。
風財訊獲悉,6月1日寶龍地產已經簽署協議,把杭州的寫字樓賣掉了,作價19億人民幣。但能先收到的保證金只有約5億,這還不如寶龍將浙江臨安和安徽阜陽兩個項目拿出去抵押擔保籌的融資額。
而就在520淘寶的投資節上,寶龍上架的上海、杭州、海口三個商業項目,項目起始價最低3888萬元(最高2.4億),相當于市場評估價的78折了,但無一人報名。
有寶龍一位原高管向風財訊透露,為回流資金,寶龍也在將上海的一些項目打折出售,比如上海奉賢莊行一項目的49%股權就讓給了合作方,預計利潤稅后2.5億元,收益縮水近半。寶龍為將17億元管理費減少到10億元左右,今年還從集團到項目做了裁員,為了開源節流也是無奈。
比如富力地產出售的倫敦項目50%股權,錄得虧損約18.4億港元;奧園出售香港的葵涌項目和羅便臣道項目,預計錄得虧損在1.5億港元和1.77港元…
為了“活下去”,大量的中國內地房企在賤賣資產套現。
但長此以往會有隱患,海富通基金固收分析師談圣嬰認為,開發商為求快速變現,要打折甚至虧本賣資產,而且可能需要搭售優質項目,這會導致開發商剩余資產質量下降,優質可售貨值減少,相當于透支未來的流動性。
比如2021年,CDL擬“1美元”出售超51%的協信遠創的股權,當時收購價達數十億;藍光發展子公司“1元作價”將重慶和天津3個項目出手,項目其實值14.84億元(賬面凈資產)。
一個老太太買魚,在門口等了半天就是不買。老板告訴她,活魚賣6塊,死魚賣2塊,你到底買不買?就在一條魚剛咽氣的時候,老太太說我買!出手2塊錢拿走了一條魚。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扒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原標題: 骨折時代,建業們的妥協、寶龍們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