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愉見財經
來源:愉見財經(ID:fish-finance)
日前,華夏銀行在官網發布過一則公告稱:“為順應市場形勢變化,自2021年12月1日0:00點起,我行將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業務恢復時間將另行通知。請您根據自身需要,提前做好外匯資金相應安排。”
但很快華夏銀行又把這公告給刪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則“關于我行個人外匯買賣業務通告的澄清聲明”。
很多人因此緊張了起來,以為結售匯又出了什么新管制,這一話題甚至一度登上了熱搜。
其實大家誤讀了,這也是華夏銀行發公告又刪帖做澄清的原因。今晚“愉見財經”就來捋捋這個事兒。
一、暫停的是“外匯兌外匯”,不是人民幣匯兌。
個人結售匯業務,是指用人民幣兌外匯,或者把外匯結成人民幣,每人每年有5萬美元(或等值)的額度可以使用。
對于小額匯兌需求,除了去網點,很多銀行在手機銀行或網上銀行渠道都有自助操作通道,非常方便。
對于這一業務,華夏銀行的政策沒有任何變化。事實上目前各銀行的結售匯業務都是正常進行的,大家不必緊張。
華夏銀行從12月1日起停辦的業務是外匯買賣,簡而言之就是外匯兌換外匯,比如美元兌歐元、美元兌日元、日元兌英鎊等等。
二、為啥暫停外匯買賣?
很多人進行人民幣匯兌,主要是經常項下需求,比如需要出境購物、國外留學之類。與之不同的是,外匯買賣帶有明顯的投資甚至投機炒匯性質;當然也不乏一部分市場需求是用以做做對沖。
華夏銀行為何暫停外匯買賣?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在中報業績發布會上的答復是:“目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外匯市場波動較大,我行綜合考慮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
光大銀行金融分析師周茂華在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面臨的是流動性泛濫,疫情防控形勢復雜,經濟與政策分化,近期全球市場波動加劇;另外,2020年“負油價”事件,引起國內監管部門關注,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要求明顯提升。銀行根據市場環境變化,適度調升投資者風險評級,暫停相關業務,也有助于降低潛在投資業務糾紛和市場聲譽風險。
對了,你們還記得在6月份的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不也提醒過“那些炒作外匯、黃金及商品期貨的人”嗎——很難有機會發家致富,最終會付出沉重代價。因為受不可控制甚至不可預測的多種因素影響,金融衍生品價格波動很大,普通個人投資者參與其中,無異于變相賭博,損失的結果早已注定。
事實上除了華夏銀行以外,已有多家銀行對外匯買賣業務進行調整:包括警示風險、暫停新開倉、提高門檻等。
招行就暫停了雙向外匯買賣業務的新開倉交易功能。據其早先公告:“自2021年8月23日起,我行將根據新版協議文本,暫停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的新開倉交易功能,客戶將無法新發起開倉交易,原有交易平倉不受影響。”
此外招行還逐步關閉部分無持倉客戶業務:“自2021年8月11日起,將根據新版協議文本,逐步對符合一定條件的無持倉客戶關閉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考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持倉份額為零、連續一定期限未進行任何交易、風險承受能力評級與產品風險等級不匹配等)。”
工行則是提高了客戶門檻,他們于8月份對賬戶外匯業務規則和交易系統進行調整:賬戶外匯產品的風險級別調整為第5級(R5),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要求調整為進取型(C5)等。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為進取型(C5)的客戶可繼續辦理賬戶外匯業務。并對交易起點、交易取消、持倉限額、強制平倉、業務停辦和業務功能關閉等事項與條款進行了修訂。
招行方面表示,考慮到外匯市場風險較大,該行未來將進一步從嚴限制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若客戶有個人雙向外匯產品持倉余額,請保持關注并做好倉位管理,適時降低持倉余額。
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資產界立場。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本文由“愉見財經”投稿資產界,并經資產界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